实验目的
通过温度传感器探究二氧化碳、甲烷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的强度
实验用品
EDIS系统、多功能手持分析仪、3只普通温度传感器、无水醋酸钠、碱石灰、甲烷气体制取装置、大理石、稀硫酸、二氧化碳气体制取装置
实验步骤
将3只普通温度传感器、多功能手持分析仪连接好,打开实验软件,采集频率设为1点/10秒。
分别用2只体积相同的干燥的玻璃瓶装满水,并用塞子塞紧瓶口,通过排水法收集CO2
和CH4各1瓶。。
将两瓶不同气体和一瓶盛空气的瓶子放在室外的强烈阳光下,插入温度传感器,点击“数据采集”,进行数据记录。
照射20分钟后,将瓶子移到室内,继续采集5分钟。
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
对比2组数据,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?
实验拓展
检索资料了解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危害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选择塑料大棚或者其他温室环境监测二氧化碳浓度,并且分析反季蔬菜以及花卉生长条件。
教师解读
白天地球吸收的太阳能晚上以红外线形式向外界空间释放,正常情况地球能够通过这种形式维持温度,既不会太热、也不会太冷。温室效应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、甲烷等气体具有吸收红外长波辐射功能,它们包裹在气球周围,吸收了地球外散的热能,日积月累,使地球温度逐渐升高。本实验借助温度传感器,通过模拟温室环境展现温度的动态变化,可以让学生探究温室效应形成条件和机理,加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,还可以比较二氧化碳、甲烷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的强度。